紅木家具(九)——緬甸花梨木的三國歸晉
交椅也稱“交床”,是一種疊式椅子。宋代李昉《太平御覽·風俗通》記載:“靈帝好胡床?!彼未烫牡摹堆莘甭丁酚涊d:“今之交床,制本自虜來,始名胡床,醒伊下馬據(jù)胡床取笛三弄是也。隋以讖有胡,改名交床。”表明交椅是從東漢末年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胡床演變而來的。
(下圖就是胡床的原型,今天我們稱為馬扎)
“馬扎”在東周至春秋時期發(fā)源于當時的齊國,以其工藝獨特、外形美觀、堅固耐用、攜帶方便而著稱。
它的特點:一種可折疊的小型坐具,腿交叉作為支架,上面繃皮條、繩等;攜帶方便。
馬扎在歷史長河中閃亮登場,掀起波浪,揭開了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的序幕。因此,歷史上“絲綢之路”的開通,不僅使得貿(mào)易得到極大發(fā)展,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,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和成熟。
馬扎在漢代時馬扎被中原文化開始接受,由于其當時是由少數(shù)游牧民族傳入,所以在那個時期馬扎的名稱是——“胡床”。胡床隨著游牧文化進入中原,不僅改變了中國早期席地而坐的習俗,還使得垂足高坐的家具開始在華夏大地不斷被原創(chuàng)設計出來,逐步發(fā)展走向成熟。在宋朝時基本定型了我們中式家具,并在明清兩代達到了藝術高峰,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“胡床”是中國傳統(tǒng)椅類家具的先祖。馬扎演化出來最具代表性的家具就是交椅。(下圖就是各個時期交椅的圖片,可以觀賞一下)
交椅,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,故名。據(jù)資料考證,起源于古代的馬扎,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。
前面我們福林堂紅木和大家一起認識了馬扎、憑幾等。由于馬扎的便攜性被廣泛使用。大約從漢時期開始有了可以依靠的椅子,人們才把帶后背與扶手的坐具稱為椅子。(可以加微信2293652832了解更多)
匠人們在馬扎的基礎上,加上了圈椅上半部分的形制,經(jīng)過使用當中的不斷改進,最終在宋朝的時代定型了交椅。因為交椅是可以折疊的椅子,所以又被稱為“折疊椅”。交椅也和圈椅一樣,發(fā)展至明代各個細節(jié)被修正的完美了。
交椅制作工藝考究,通常由三至五節(jié)榫接而成,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云紋如意頭,端莊凝重。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,透射出清靈之氣,兩側(cè)“鵝頭棖”亭亭玉立,典雅而大氣。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,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,裝飾實用兩相宜。在扶手、靠背、腿足間,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,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裝飾件包裹鑲嵌,不僅起到堅固作用,更具有點綴美化功能。
宋元時期交椅是上層社會使用的高檔家具。那時,高級官員上朝都自帶一把交椅,以便上朝前休息使用。元代交椅是陳設在廳堂的高檔家具,一般與椅披配合使用,有的也披獸皮,甚是豪華。
明式交椅承襲元代交椅的形制,有圓后背交椅與直后背交椅之分,用材以黃花梨為貴。由于清代居室中有許多種豪華、舒適的椅式,交椅有失風雅,遂逐漸減少了。清代宮廷中也有交椅,但僅作為鹵簿儀杖中的器物使用,制作精致,雕飾繁縟,華麗富貴,只是偶爾使用。(下圖就是各個時期交椅的圖片,可以觀賞一下)
交椅現(xiàn)在的實用性不強,觀賞性極強,交椅的文化內(nèi)涵又極其豐富?,F(xiàn)如今我們生活當中就把交椅比作權(quán)利象征地位。
由于交椅可折疊,搬運方便,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游、圍獵、行軍作戰(zhàn)所用。后逐漸演變成廳堂家具,而且是上場面的坐具,古書所說的那些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第幾把交椅,即出源于此。
我們在外出或者行軍途中不可能給每個人都帶一張交椅,供他隨時休息使用,逐漸的只有最高權(quán)利或者最被尊重的長者才配備一張交椅,其他的還是沿用馬扎的配備。逐漸的交椅就變成了權(quán)利的象征。
我們看水滸傳,三十六天罡星、七十二地煞星依次排座次,從第一把交椅到第108將排序,精彩人生。由此,交椅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可見一斑。